“80后”金玉龍沒有想到,自己來西吉縣創(chuàng)業(yè)8年,就成了當地地膜界的名人。
要說他用了什么高招,關鍵就是能吃苦、講科學、有愛心。
2013年左右,西吉縣的田間地頭,隨處可見被遺棄的地膜碎片,它們或被風沙半埋在干涸的土地里,或掛在干枯的樹枝上。這些廢舊地膜不僅影響土地的再次利用,還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造成了嚴重破壞。
當年西吉縣就出臺了促進地膜回收的新規(guī)定,農民可用2公斤舊膜換取1公斤新地膜,剛開始運行時遇到了回收點少、路程遠、回收成本高的問題,西吉縣有針對性地修建了舊膜回收點,殘膜回收工廠等,還對每年殘膜加工量達標的企業(yè)給予獎勵。
經過3年整治,村莊有了新變化,廢舊地膜的回收渠道已然打通。然而,回收廢舊地膜的補貼大多是針對企業(yè)的,農戶的積極性不高,缺乏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動力。
2016年,金玉龍來西吉縣做項目考察,看到當地因缺少產業(yè),村民們的生活困難,就想過來幫幫他們。金玉龍關注到農業(yè)生產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,地膜作為農業(yè)生產中的重要物資,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給當地農業(yè)生產帶來了一些副作用?!斑@才是農民最關注的事情。”他將目光聚焦在了地膜產業(yè)上。
經過實地調研,請教專家,與農民交流,他發(fā)現了三個問題:一是傳統(tǒng)地膜僅能使用3個月,使用后失去彈力,難以回收,且地膜不容易降解,能在地里殘留三到五年,或更長時間,造成“白色污染”;二是現在廢舊地膜雖然已經開始回收,但農民的積極性不高;三是即使企業(yè)回收了大量廢舊地膜,又該怎么利用?
如何將治理“白色污染”事業(yè)向可持續(xù)、高質量方向推進?成了金玉龍的心頭大事,經過幾年沉淀,他準備先解決第一個問題。
2019年,金玉龍成立寧夏金曜塑業(yè)有限公司,他通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深度校企合作,換來一項接一項的成果:
成功研發(fā)出了針對不同農作物的黑白地膜、反光膜、生物降解膜等各種功能性地膜。
通過優(yōu)化產品配方及生產工藝,將地膜的質保期從原來的3個月延長至現在的18個月,可以實現一膜兩年用。
高標準可回收耐候地膜在為干旱的西北地區(qū)土地起到保濕保墑作用的同時,還可以在使用后整片回收。
……
公司先后取得了30多項國家技術專利,產品暢銷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等地。
新產品的應用降低了地膜的使用成本,西吉縣老百姓漸漸知道了有個幫他們省錢的金玉龍。西吉縣吉強鎮(zhèn)水泉村,43歲的村民祁軍臉上洋溢著喜悅說:“成本下降,我們的收入就提高了。”
金玉龍生產的地膜出了名,他與群眾共富的決心,同樣有口皆碑。
金玉龍打破以往殘膜補貼補給加工企業(yè)的模式,將企業(yè)得到的所有補貼都補給農民,也就是企業(yè)按照每噸廢舊地膜1000多元的費用回收農民撿拾的廢舊地膜,并且再向農戶每噸補貼200元運費。
“每年進入農閑時節(jié),我就失去了收入來源。去年開始我跟著大家撿拾廢舊地膜,稍微勤快一點兒,娃娃的生活費都掙回來了?!逼钴娬f,希望家門口多一點這樣的企業(yè)。
老百姓撿拾廢舊地膜的干勁越來越足,廢舊地膜回收率從80%左右提高到了95%以上。
這5年,金玉龍的企業(yè)累計回收廢舊地膜7.3萬噸,向農戶補貼運費1460萬元。
“我們不僅要回收廢舊地膜,還要利用好廢舊地膜。”金玉龍投資7600多萬元建設了全區(qū)最大的廢舊地膜加工基地?!盎厥栈貋淼膹U舊地膜,被轉化為顆粒,用于生產滴灌帶、PE排水管、塑料菜筐等產品,實現了廢舊資源再利用和增收的多重效果。”金玉龍說。
環(huán)境好了,農民富了,企業(yè)發(fā)展壯大了,家門口的就業(yè)崗位也多了起來。金玉龍的公司員工已增加到150余人,每年發(fā)放人工工資950萬元。“我在公司干得非常開心,因為我們公司的基本工資在寧夏已經不算低了,而且公司還有額外的福利,比如給員工子女大學4年的教育資助等。”金曜塑業(yè)員工王霞說。
“看到各族群眾,因為我們的行動而受益,看到員工的生活因為這份工作而有了改變,我覺得一切都值了?!苯鹩颀堈f。(記者 何婉蓉)